沈帥青:孩子戒心低 玩App隨時玩出禍

City

發布時間: 2015/12/03 08:00

分享:

分享:

孩子愛上網,時間不比大人少,但陷阱何其多,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調查發現,不少兒童網站、App有過度收集私隱之嫌。個人資料有價,兒童私隱更甚,家長不保護,小心玩出禍!

從小就上網、玩App的小朋友,滿街都是,既是網上做功課,又用來玩遊戲等,清楚子女網上一舉一動的家長,為數不多吧?但是,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前日公布的調查,就為家長拉響警號。

該機構抽查45個本地以兒童為對象的網站及手機App,涉及政府機構、遊戲及學習類的網站或程式等,看看它們會收集兒童的哪些資料。結果並不理想,36%也會收集兒童的身份證號碼,部分更要求上載身份證副本,且有近半明言,會把資料轉交給第三者。

更甚的是,不少網站或程式,更會向兒童索取第三者的資料,36%會收集其父母或朋友的資料,此比例遠高於全球抽查結果的18%。

兒童上網、用手機,父母不會時刻在旁,要制止不易,但另一方面,小朋友對私隱的重視程度、防範之心,或比成年人低,對於交出個人資料之後,會為自己帶來資料外洩危機,甚或是人身安全風險,未必了解。

當育兒市場漲大,針對兒童而推出的網站、程式,甚至智能玩具,多不勝數,但背後存在的私隱陷阱問題,一併加大。

英國資訊專員公署今年調查約1,500個以兒童為象或受兒童歡迎的網站,便查出約20%也會收集兒童的電話號碼或相片,超過三分之二會收集姓名與電郵地址,更會把資料傳給第三者。

且有部分商家,會誘導兒童交出資料,例如美國便曾有手機遊戲廠商,以虛擬貨幣利誘兒童提供電郵地址等資料,在去年引發爭議並遭罰款。更有情況,即使兒童沒有交出資料,程式已會自動記錄位置資料等,今年推出的一款智能玩偶,就因內裝有聲音辨識系統、可錄音及儲存對話等,引來大批兒童組織擔心私隱問題。

在大數據年代,每個人的資料,商家皆想要,愈多愈好,掌握每個用戶的個人資料、喜好、習慣等數據,就可進行分析,從而制定更具效果的宣傳策略。而有關兒童的資料,或更加值錢,育兒是大商機,在教育的投資上,家長毫不吝嗇,是帶來龐大消費力的族群,這些家庭的資料,商家更加渴望得到。

甚至連黑客亦垂青這些資料,近日一宗備受觸目的私隱外洩個案,正與兒童學習產品製造商偉易達有關,其網絡資料庫之內,載有數百萬名兒童客戶等的資料,成為黑客盜取圖利的目標。

如何在網絡世界上保護兒童,漸成為各地社會的議題。英國政府今年決定,要就當地數十個兒童網站進行私隱風險調查;美國更加是立法處理此重大議題,當地就有「兒童在線私隱保護法」,明確規管收集13歲以下兒童資料的網站或App,包括必須確保不會過分採集資料,如位置資訊、IP地址等。

且在美國,若網站要求兒童提供照片,就必須先取得家長同意,例如得到家長的電話或書面簽字確認,以證明兒童是在家長知情的狀況之下提供資料!違犯此保護法的網站,罰款可達上百萬美元。

事實上,美國加州更進一步,去年通過立法,規管針對中小學生的教育網站或程式,既要求網站不能過量收集資料,更嚴格要求不能轉售學生的個人資料。

保護兒童,香港是否可以做得更多?當在網絡之上,收集更多資料成為普遍趨勢,且這些資料如何使用、是否穩妥處理,公眾難以得知,兒童既是高風險的一群,港府就應考慮是否要有更多的規例、指引去控制情況,甚至是以法例來處理。

當然,最能保護兒童、最後的把關者,始終還是家長,法例雖有限制,但兒童網站、App來自全球,就算本港有法例,實在也難執法。歸根究底,對子女最大的保護,就是培養他們的私隱意識,在交出個人資料時多加警惕,並且在安裝App之前,看清楚會否給予程式太大讀取資料的權限,才是更加實際。

撰文 : 沈帥青